科学家揭示捕蝇草无神经系统却能精准捕捉猎物的机制

2025年10月04日 14:50 次阅读 稿源:Win10s.COM 条评论

什么没有大脑、没有神经系统,甚至没有神经,但却能展现出类反射行为?答案是著名的食虫植物——捕蝇草。它能够捕获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科学家们如今终于弄清了它的工作原理。

捕蝇草猎食的过程令人毛骨悚然——它像捕鼠器一样突然闭合,但又展现了惊人的“判断力”,不仅能区分活体和死物,能够区分水珠与昆虫,甚至能拒绝那些体型太大的猎物。

问题在于,作为植物的捕蝇草,如何实现这一系列精妙动作?它没有反射机制,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大脑或神经节。那么,在其捕捉部位的机械刺激和捕捉动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科学家们发现,捕蝇草利用改造的叶片在持续的液压作用下预存能量。机械触发时,这部分能量如弹簧般释放,完成捕捉动作。这一机械原理早已为人熟知,而真正的谜团在于如何“触发”这一机制。

为了解答这一难题,日本埼玉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基因编辑方式。捕蝇草的“触发毛”是关键,需要在短时间(约20秒)内被触碰两次,并且力度足够,才会触发关闭;触碰太轻则无反应。

研究显示,触发毛被触碰时,会生成电荷,这一过程依赖于集中在毛基部的钙离子通道蛋白DmMSL10。轻微触碰仅会在细胞内产生较小电荷,植物忽略不理。但若力度足够,并且重复触碰,则产生较大电荷,激发连锁反应,捕捉装置随之启动,猎物难逃厄运。

这种电信号类似原始的神经冲动。为进一步验证,科学家让捕蝇草发生DmMSL10表达基因突变,另加入荧光指示蛋白GCaMP6f,使电信号产生时植物组织发光。随后让突变株和正常株一起与蚂蚁共存于玻璃缸。结果显示,突变株无法产生足够电荷触发捕捉系统,远不如正常株“捕猎”高效,蚂蚁逃脱几率大大提升。

“我们的发现证明,DmMSL10是高敏感性感受毛关键的机械传感器,能感知轻微触碰。” 埼玉大学助理教授Hiraku Suda表示,“许多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来自触觉感知机制,其分子层面的基础可能在多个物种间共通。”

该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对文章打分

科学家揭示捕蝇草无神经系统却能精准捕捉猎物的机制

1 (50%)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