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发明一种混合量子存储器 可将电信息转换成声音以提高记忆时间
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混合量子存储器,可以将电信息转换成声音,使量子态的持续时间比标准超导系统长30倍。他们的机械振荡器就像一个微型音叉,可以为可扩展和可靠的量子存储铺平道路。

- 轮子这么好用的东西 为什么没有动物进化出来?
从大雁迁徙时采用的“磁指南针”到海豚的声呐,从海狸建造水坝到蚂蚁发展农业,我们人类发明创造的大多数事物都可以在动物世界找到原型,动物通过数百万年的缓慢进化获得了这些。很多人可能好奇过,轮子作为人类最好用的发明创造之一,为什么动物没有通过进化得到一套“生物轮子”呢?

-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
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0次发射。这已经是两周内的第三发,此前分别在8月4日、8月13日发射了07、08组卫星。

-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8月17日16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 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NISAR卫星已经展开其破纪录的雷达天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 NISAR 卫星已经展开其破纪录的雷达天线,为全球监测冰、森林和自然灾害铺平了道路。其先进的双雷达系统将捕捉到地球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即使透过云层和植被。

- NASA微型PREFIRE卫星发现了地球风暴的隐藏驱动因素
美国宇航局的 PREFIRE 任务现已延长至 2026 年,其视角正从两极转向全球。它的孪生立方体卫星测量远红外辐射,揭示冰、云和水分如何影响地球的热平衡——这对于预测风暴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 物理学家证明机械波可以完全被困在单个固体谐振器内
浦项科技大学 (POSTECH) 和全北国立大学的联合团队证明,机械波可以完全被困在单个固体谐振器内。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在紧凑系统中“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这项研究于4月3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重点研究连续介质中的束缚态 (BIC),在这种状态下,波会被困住,不会损失能量,即使在连续介质中,波也有逃逸的路径。

- NASA毅力号火星车传回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全景照片
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传回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全景照片之一,从“法尔布林”展现了广阔的火星景色。这幅马赛克照片在异常晴朗的天空下拍摄,捕捉到了远处的山丘、地质边界以及一块栖息在沙丘上的神秘岩石。科学家们对该遗址的古老地形非常感兴趣,这些地形可能比耶泽罗陨石坑本身还要古老,他们正在研究岩石样本和矿物对比,以拼凑出火星的深厚历史。

- 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内可能演变出"超级对撞机"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自然可能已经在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内运行自己的超级对撞机。这些宇宙巨星可以将粒子加速到极端能量,甚至可能产生暗物质粒子,这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等人类建造的设施尚未实现的壮举。

- 新研究利用快速射电暴精确定位宇宙中“失踪”的物质
宇宙中存在的大多数物质都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其对引力的影响来探测。这种物质被称为暗物质。相比之下,我们更熟悉的物质,从原子到行星再到人类,仅占所有物质的16%。这种物质被称为普通物质或“重子”物质,它们会发光,因此可以被观测到。然而,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以非常稀薄的量分散开来,要么存在于环绕星系的晕中,要么漂浮在遥远的星系之间。

- 武大团队破解木星“磁层密码” 全新视角探测木星
近日,武汉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倪彬彬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在木星探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通过分析Galileo和Juno两颗木星探测卫星的长期观测数据,发现木星磁层中静电电子回旋谐波在木卫一轨道附近显著增强,且与热电子通量时空变化强相关。

- 这块火星岩石的神秘斑点可能揭示远古生命的线索
通过研究地球和火星岩石上的豹纹斑点,科学家们将准备好分析返回的太空样本。2024年,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从火星带回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岩石样本。这块样本被命名为“蓝宝石峡谷”,因其醒目的图案而格外引人注目:浅色豹纹般的斑点,在红色泥岩上勾勒出深色轮廓。科学家认为,它可能为寻找火星上有机分子的潜在来源提供宝贵线索。

- 田纳西州发现500万年前的灰鹿化石
田纳西州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 500 万年历史的鹿化石,这是北美最早的鹿化石之一,为了解这种在阿巴拉契亚森林中繁衍生息数千年的物种的起源和恢复力提供了线索。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今晚22时47分,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据了解,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 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飞行试验任务失利
8月15日9时17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飞行试验任务失利。蓝箭航天发布说明称,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官方称,将以负责任的态度,会同任务相关方,基于全部飞行数据,全面开展故障归因与技术改进工作,并在调查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 格陵兰岛融化的冰正在增强海洋生物的繁殖
美国宇航局支持的研究人员发现,雅各布港冰川附近的冰川径流将富含营养的深层水提升到地表,导致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繁殖量增加 4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支持的新研究表明,格陵兰岛巨大冰盖的径流正在搅动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并促进浮游植物的繁衍生息。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完成首次系留点火试验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这是继圆满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之后,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的又一项重要阶段性突破。

- 古DNA研究揭开匈牙利语、芬兰语系起源之谜
古代DNA正在重塑欧洲乌拉尔语系的命运:它们的踪迹并非来自乌拉尔,而是追溯到约4500年前西伯利亚东北部的雅库特。一项《自然》杂志的研究结合了数百个古代基因组,追踪了一条贯穿北方东西方向的遗传信号,该信号与青铜时代的塞马-图尔比诺网络以及同期的颜那亚扩张交织在一起。

- 印度洋上空现10个神秘黑暗空洞
近日,一张由美国陆地卫星八号拍摄的照片引起了关注和部分人的恐慌。照片显示,印度洋赫德岛上空曾出现过10个旋转的“黑暗空洞”,形状怪异突出。

- 终结塑料污染?新型生物塑料可在深海自然分解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每年有数百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形成巨大的“垃圾带”。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名为LAHB(聚乳酸-co-3-羟基丁酸酯)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并首次在深海环境中验证了其降解能力。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聚合物降解与稳定性》(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杂志。

- 挖掘机一开动旁边就会跟着一群鸟 这些是什么,咋就不怕人?
如果您平时喜欢刷短视频,那么可能会刷到这样的视频:一群鸟围着挖掘机转,挖掘机开到哪里,它们跟到哪里。那么这些是属于什么鸟,为什么它们这么喜欢跟着挖掘机呢?怎么一点也不怕人呢?

- 这种特殊设计的磁笔可检测出早期帕金森病
我们已经见过一种能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清晰书写的笔,但这支笔略有不同。通过评估用户书写时的手部运动,它可以在患者病情发展前发出预警。目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陈军副教授及其同事正在研发这种笔。它虽然含有墨水,但并不能真正书写。相反,它可以检测帕金森病相关震颤引起的细微手部运动,而这些运动通常只有在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才会被察觉。

- 怪异的“流水线”在一分钟内拼合出蟑螂机器人
一些科学家不再费时费力地从零开始设计和制造微型机器人,而是将现有的昆虫改造成可遥控的机器人。一条新的“装配线”或许能提供帮助,它能以远超手工的速度将蟑螂改造成机器人。

- 如果动物死在南极陆地上 它的尸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很多人可能好奇过,南极动物在陆地死亡的话,最终它们的遗体会变成什么样?其实,这个要看动物在什么地方死亡,因为南极洲有几种不同的环境,这些环境对动物遗体的保存情况完全不同。

- NASA“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进行了一次核心升级
好奇号探测器执行火星探测任务已有十三年,现在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智能高效。全新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自主睡眠以及巧妙的工程改进,使其在探索古老火星地貌、寻找昔日宜居性迹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强劲动力和灵活机动,工程师们对这辆六轮探测器进行了升级,使其自主性更强,并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 复旦科学家规划“光帆飞船”探秘黑洞
这听起来像科幻场景:一艘重量不超过回形针的微型航天器,由激光推进,以接近光速飞向黑洞,执行验证物理定律的任务。尽管技术尚未成熟,但科学家认为这一设想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

- 从海鲜废料到奢侈品:科学家用蛤蜊废丝重现千年黄金织物
如纺金般闪耀的海丝面料,据传可能启发了希腊神话中金羊毛传说。这种丝绸源自地中海巨型蛤蜊(Pinna nobilis)的足丝纤维,但因该物种濒危,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如今,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回收食用蛤蜊(Atrina pectinata)的废弃足丝,成功复刻了这一传奇织物,并揭示了其金色光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量子流体中首次观测到新型涡旋结构,酷似梵高名画中的弯月
梵高的名画《星空》百余年来拨动着无数艺术爱好者的心弦。那旋转涌动的夜空,似乎与物理学中量子湍流的纹理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共鸣。日本大阪公立大学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团队首次在量子流体中观测到“量子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KHI),并发现了一种形态酷似《星空》中弯月的新型涡旋结构,即偏心分数斯格明子(EFS)。

- 中科院最新发现: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万世明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揭示现代人类的大规模用火行为约始于5万年前,这一发现为人类进化及古环境研究领域填补了关键空白。

- NASA探测车测试时不断被困 工程师刚刚发现了原因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工程师们发现了美国宇航局在地球上测试火星车时的一个令人惊讶的缺陷。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调整月球车的重量,以模拟月球或火星上较低的重力环境,但他们忽视了地球引力对沙子本身的影响。实际上,月球土壤比地球沙子更松散,支撑力也更弱,这使得月球车更容易被卡住。

- 告别特氟龙?这种光滑的新材料或将彻底改变炊具
工程师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不粘涂层,最终可以与特氟龙展开竞争,而且它不含引发健康警报的危险“永久性化学物质”。通过将硅基刷毛与尽可能小的 PFAS 分子结合在一起,研究团队创造出了一种能像传统涂层一样有效地抵抗水和油脂的表面。

- 美亚马逊公司“柯伊伯计划”又一批卫星发射升空
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一枚“猎鹰9”火箭11日发射升空,将美国亚马逊公司“柯伊伯计划”24颗互联网卫星送往近地轨道。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直播画面,美国东部时间11日8时35分(北京时间11日20时35分),这枚搭载24颗卫星的“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 明晚英仙座流星雨极大 错过等一年
每年最值得观赏、最容易观赏的流星雨来了,错过就要等明年了。据央视新闻报道,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将于8月13日(周三)早晨迎来极大,12日晚到13日晨是最好的观测时机,13日晚也不错。

- 史上最庞大黑洞现身 质量达太阳的363亿倍 距地球50亿光年
天文学家通过韦伯望远镜的观测,在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SDSS J1148+1930星系中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达到了太阳的363亿倍,接近理论上限。论文作者之一马斯·科莱特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大质量最大的黑洞之一,而且很可能是质量最大的黑洞。”

- 复旦大学称人类或在100年内首访黑洞 计划总投入8万多亿元
近日,复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科学计划,拟利用超轻量级的航天器对黑洞展开直接探测,预计在100年内有望实现这一目标。据科学家估算,按照当前技术水平,该计划的总投入可能高达8万多亿人民币,但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未来成本有望显著下降。

- 准晶体:物质介于晶体和玻璃之间的奇特状态
几十年来,准晶体——一种模糊了晶体与玻璃界限的奇特固体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与普通晶体不同,准晶体的原子排列从不重复,但却保持着高度有序。如今,研究人员首次利用量子力学模拟技术,揭示了这些材料存在的原因:它们本质上是稳定的,而非短暂的快速冷却。这一突破解开了40年前的科学谜团,并为开发具有独特、突破常规特性的工程材料打开了大门。

-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将在创造未来Chiplet芯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美国曾经是芯片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但其领先地位已经逐渐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使命是扭转这一趋势。实验室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加入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旨在推动先进芯片生产的突破,从尖端的“小芯片”设计到量子处理器。

- 科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终极暗物质探测器:钍-229
物理学家正在利用钍-229 不寻常的核特性来开发一种超精确的“核钟”,能够探测到比重力弱 10 万亿倍的力。这种灵敏度可能使其成为发现暗物质难以捉摸的影响的终极工具,暗物质会巧妙地扭曲普通物质的性质。

- 12日凌晨金星、木星极近“同框”
12日凌晨,天宇将上演金星与木星“超近距离相遇”的精彩一幕。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只要天气晴朗,公众于当日凌晨望向东方天空,仅凭肉眼就能清晰目睹这两颗太阳系最亮行星“亲密同框”。

- 冰川改变地球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
冰川是大自然缓慢移动的雕塑家,它正在以我们现在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星球。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机器学习研究了世界上 85% 的现代冰川,发现大多数冰川每年以 0.02 至 2.68 毫米的速度研磨地球——大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厚度。

- 2500年前希腊青铜水壶里的粘稠物之谜已被解开
1954年,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南部帕埃斯图姆一处希腊定居点的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座隐藏的神龛。在神龛内,他们发现了一些青铜罐,它们围绕着一张铁床摆放。罐子里装着一种蜡质的、散发着香味的糊状物,暗示着某种古老的、曾经流动的东西。这些容器用软木塞密封,表面留下了痕迹,蕴藏着一个黏糊糊的秘密。

- 暗淡的星桥揭示罕见的星系合并事件
天文学家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星系团图像之一,该星系团位于7亿光年外,揭示了恒星被拉离其原星系并被吸入另一个星系时发出的微弱光芒。这条微弱的弥散光带位于Abell 3667星系团的两个星系之间,绵延约一百万光年,首次清晰地证明了该星系团中最亮的两个星系正在合并。

- 月震威胁未来的月球基地
似乎真空、强烈的宇宙辐射、腐蚀性尘埃、流星以及昼夜温差数百度的剧烈变化还不够似的,未来月球基地的人员还将面临月震带来的巨大危险。如果你看过很多科幻小说,你可能会觉得月球基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敌对的飞碟袭击、极其不可思议的猫女以及流星雨。现在,根据马里兰大学史密森尼荣誉退休高级科学家托马斯·R·沃特斯领导的科学家团队的研究,未来基地指挥官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月震。

- 天文学家发现质量为太阳360亿倍的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360亿倍。这个巨大的黑洞位于宇宙马蹄星系的中心,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其质量几乎是我们银河系中心黑洞的10000倍。

- 全球淡水资源枯竭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二十年的卫星观测揭示了一个严峻的全球警告:地球大陆的大片地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干涸。在气候变化、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干旱加剧的推动下,这种“超级干旱”现象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已超过冰盖融化。四大片巨大的干旱区——从北美延伸至欧亚大陆和北非——正在形成,威胁着数十亿人的水资源供应。

- 1500年前的古代鸮鹦鹉粪便揭示了消失的寄生物种
古代鸮鹦鹉的粪便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种鸟身上 80% 以上的寄生虫已经消失。这种“共同灭绝”表明,当濒危动物挣扎求生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微小伙伴往往会首先消失。

- 一箭11星 捷龙三号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4组卫星
今天0时31分,由火箭院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日照近海海域点火升空,采用“一箭十一星”方式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型实现海上热发射的运载火箭,本次任务是首次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实施发射,型号团队对转载、登船、运输、发射全流程逐项分析要素,提出有效防护措施,进一步考核了火箭的环境适应性。

- 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上海“落户”了 和狗打架、和猫抢粮还翻垃圾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野生鸟类,而野生哺乳动物却很罕见?其实,城市里野生的哺乳动物一点也不少,不过它们大部分都是穴居的夜行动物,它们通常只在夜晚出来,很多人可能因此认为它们罕见。

- 哈勃捕捉双星“合体”现场 揭开超重白矮星诞生之谜
英国华威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紫外线观测,发现一颗邻近白矮星(WD 0525+526)的大气层中存在碳元素,证实其为两颗恒星合并后的残骸。这一发现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为研究恒星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 韦伯望远镜重大发现:距地球最近的类太阳恒星或藏有巨行星
南门二A(Alpha Centauri A)是一颗距离地球约4.3光年的类太阳恒星,最新研究显示其可能拥有一颗巨大的行星。这颗候选行星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可能存在液态水,但由于其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较低。相关研究已提交至《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研究发现狗鼻子的长度是友好度和可训练性的一个预测因素
哈巴狗和法国斗牛犬等扁脸狗可能看起来格外友好,但新的研究表明,体型、训练和“宠爱”往往比头部形状更能塑造它们的行为——尽管有些特征可能是天生的。

- 灵长类进化谱系中最早的成员实际上是寒冷气候的幸存者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追溯了灵长类动物6600万年的进化史,并推翻了我们祖先最初栖息于温暖热带森林的传统观念。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统计和气候建模技术发现,我们进化谱系中最早的成员实际上是寒冷气候的幸存者。

- 1:1全方位验证载人登月 揽月着陆器试验现场画面公布
日前,我国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揽月着陆器是我国面向首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主要用于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间的航天员运输,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并可携带月球车和科学载荷,能支持航天员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 嫦娥六号团队第三次问鼎 全球航天领域最高奖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2025年7月,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5年度世界航天奖团体组奖项。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NASA宣布终止“月球开拓者”(Lunar Trailblazer)探测任务
对于美国来说,特朗普频频砍掉NASA的预算,这也让他们一些计划不得不推迟或者取消。据外媒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表声明,宣布“月球开拓者”(Lunar Trailblazer)号探测器的任务已于7月31日正式结束。

- 鸡蛋壳是怎么进化出来的 为什么那么容易碎?
有好奇的网友提问:鸡蛋壳是如何进化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容易碎?其实,大自然有非常坚硬的“类鸡蛋”东西,就是植物的种子,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坚硬到难以想象。之所以一些植物的种子如此坚硬,主要是因为这些种子需要长距离、长时间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它可能需要经过动物嘴巴咀嚼,肠道洗礼,石头撞击....等等一系列外力影响。

- 一颗表面完整的桃子里惊现一把新鲜碎树叶 这咋回事?
近日有位北京女士在吃桃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桃子表面完整,但桃核裂开,里面塞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叶子!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显然,桃核可不会这么着急地就开始萌发,即使发芽也不会是这样碎碎的叶片,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8月5日或为有记录以来最短一天:不到24小时
8月5日很可能是2025年最短的一天,根据科学家预测,这一天比正常的24小时短了1.51毫秒,甚至有可能超过1.66毫秒,成为有观测数据以来最短的一天。科学家指出,实际上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地球已经有两次太阳日少于24小时的情况了,分别是在7月9日、7月22日。

- 耳朵或屁股上插根草 黑猩猩也有自己的潮流文化
一只成年黑猩猩,正若无其事地在林中行走,而它的耳朵里垂着一根草。更让人惊讶的是,旁边的同伴也不甘示弱,把草插在了屁股上,猩猩之间通过模仿彼此,把一根毫无实用价值的草,当成了时尚配饰,从耳朵到肛门,玩出了新花样。

- 中国首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星际归航”号顺利吉水
中国首艘运载火箭回收船“星际归航”号吉水仪式于5日午后14时08分在扬州润扬船厂举行。据介绍,“星际归航”号是我国首艘、世界第五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运载火箭回收船的国家。

- 澳洲发现巨型竹节虫 长40cm重44g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昆士兰州的雨林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巨型竹节虫物种。全长40厘米(包括伸直的腿),翅膀很大,体重可达44克,略轻于一颗高尔夫球的重量。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澳洲独有的犀牛蟑螂是体重最大的,可达35克。

- 饮食改变推动早期人类身体进化
随着早期人类走出茂密的非洲森林到达草原,对现成能量的需求促使他们对草本植物产生兴趣,特别是谷物和隐藏在地下的淀粉质植物组织。一项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科研人员领导的新研究表明,古人类在拥有咀嚼这些食物的理想牙齿前,就已经在吃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了。

- 南极洲发现332个隐藏峡谷 它们可能正在加速气候变化
海底峡谷是海底最引人注目、最复杂的地质结构之一,但人们对其中许多峡谷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北极和南极等偏远极地地区的峡谷。《海洋地质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南极海底峡谷清单,记录了332个峡谷系统,其中一些峡谷系统的深度超过4000米。

- 加拿大首次发现混合物种恐龙群足迹 不同品种可能曾成群迁徙
加拿大的一项突破性发现表明,不同种类的恐龙可能曾成群迁徙。PLOS ONE上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加拿大的一个惊人发现:化石足迹显示多种恐龙一起移动,为可追溯到 7600 万年前的跨物种社会行为提供了罕见证据。

- 侏罗纪化石揭示了隐藏数十年的蛇颈龙科新成员
1978 年在德国挖掘出的一块化石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它属于一种以前未知的侏罗纪海洋爬行动物。这种长颈生物生活在1.83亿年前,其骨骼甚至还残留着软组织的痕迹。科学家们最近才在仔细复查后将其确认为一个新物种。

- 美国神秘飞机X-37B开测全新导航技术:首发量子惯导、无需GPS
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地理位置定位技术,但它问世30多年来也有很多限制没有解决,美国本月底将测试全新的定位技术,基于量子惯导原理,不再依赖GPS。

- 哈勃望远镜捕捉到一场恒星风暴 其强度之大以至于正在重塑一个星系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生动的细节。它是我们银河系外的一座恒星工厂,狼蛛星云闪耀着强大的恒星和混乱的尘埃。

- 涨姿势了:这才是完整莲藕在水里的样子
抖音用户“农村彪哥”发布的一条短视频,用镜头揭开了莲藕在水中的完整形态,让网友直观看到这份藏于淤泥中的自然馈赠。视频里,刚从池塘取出的整株莲藕,藕节横卧在水面下,如同串联的白玉,上方却撑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 雄狮带一个那么大的“鬃毛围脖” 它们在非洲捕猎真的不热吗?
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个狮群中负责捕猎的是成年雌性狮子,而成年雄性狮子则负责守护狮群领地——主要是确保自己后代安全,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给雌性狮子提供帮助。

- 他们去北极寻找雪 却发现了雨水和鲜花
曾经可以预见的北极冰冻冬季如今却令人震惊地变得面目全非。2025年2月,斯瓦尔巴群岛的一支科学小组原本计划研究新降雪,结果却发现雨水、裸露的苔原、盛开的鲜花和融水湖泊。随着气温飙升至冰点以上,他们厚重的防寒装备显得毫无用处,北极冬季的新现实也随之暴露。

- 陆地植物活动增强 而海洋生态系统却日益衰弱
从 2003 年到 2021 年,地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的能力增强——这主要归功于陆地植物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生长得更加旺盛。当森林和农田在碳捕获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时,海洋藻类却开始陷入困境,尤其是在热带水域。这种转变正在改变地球上的生命平衡:陆地变得更加富饶,而海洋生态系统却日益衰弱。

-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源自酸奶的生物活性可注射治疗凝胶
哥伦比亚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天然存在的颗粒(称为细胞外囊泡 (EV))来制造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的生物活性可注射水凝胶。

- 科学家将孔雀羽毛转化为微型激光谐振器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对印度孔雀(俗称孔雀)等鸟类羽毛的鲜艳色彩和复杂结构着迷。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些标志性尾羽的一个惊人特性:当它们被注入一种常见的荧光染料时,能够充当微型激光谐振器。

- 科学家为太阳能发电厂找到副业 用于夜间搜寻小行星
无论太阳能发电系统有多么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它们在夜间无法工作。一旦太阳落山,白天的发电就结束了。系统会关闭,直到第二天日出之前,发电量为零。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约翰·桑达斯基正在考虑为太阳能发电厂增添一些副业。在国家太阳能热测试设施,他正在试验让定日镜在夜间搜寻小行星。

- 两条腿走路的人类可能是在树上进化而来 而不是在地面上
确定我们的祖先何时以及为何停止树栖生活并开始直立行走,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许多早期人类近亲能够直立行走,但他们也拥有强大的攀爬能力。遗憾的是,在气候变化将茂密的森林转变为更加开阔、干燥的栖息地(即所谓的“稀树草原镶嵌地”)的关键时期,我们几乎没有化石证据。这一变化可能在早期人类迁徙到地面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云南发现最大天牛:体长达80毫米 紧邻"冥界之花"
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450米的高处,首次记录到中国西南地区已知体型最大的天牛——威氏王天牛。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物种在2450米高海拔分布的空白,更刷新了世界上关于威氏王天牛的最高分布海拔纪录。

- 上海路边疯长的这种草 底下竟然能挖到黄金?
最近,有一种看着像“迷你竹子”的植物正在上海疯长。据传,它所在的神秘家族,象征着“金子”的存在,在其生长茂密处的地下,可以挖到金矿……

- 被忽视的汽车门把手的演变
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们用来开门的普通车门把手在过去五十多年里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换个角度,如今的现代车门把手却代表着技术的飞跃。在汽车设计的早期阶段,汽车门把手与人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使用的门把手几乎完全相同。一根简单的杆或销钉被连接到旋转把手上,用于锁上或打开车门。这种设计逐渐演变成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车辆中最常见的旋转把手。

- 这种“神奇材料”的弯曲能力前所未有
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家与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使石墨烯(一种以极高的强度和高导电性而闻名的材料)更具延展性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包括在材料中添加微小缺陷,并形成类似于手风琴褶皱的波纹状图案。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可穿戴电子产品、可卷曲产品等柔性技术。

- 科学家驱动电子束 以超高效方式解决特氟龙垃圾问题
有没有想过那些涂有特氟龙涂层的旧煎锅会被如何处理?答案并不多,它们大多数都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然而,日本国家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开发的一种新型回收技术,承诺实现100%的回收效率。

- 研究人员实现让四轴无人机在通风管道中飞行
来自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洛林大学和艾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帮助四轴飞行器在通风管道中飞行而不会迷路或像罐头里的豆子一样撞到墙上,无人机正在全力以赴。

- 研究发现糖的摄入量并不会改变我们对甜食的喜爱程度
一项新研究挑战了人们普遍持有的“吃甜食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这一观念。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但你对甜食的渴望可能并不受糖摄入量的影响。在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增加或减少饮食中甜食的摄入量,对参与者对甜食的整体偏好没有影响。

-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日前发现了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这项研究将对培育品质更高、更耐贮存的大米起到重要作用。

- 重口味科普:恐龙能憋住屎吗 会像鸟一样随地大小便不?
鸟类经常以随便大小便而受人诟病,很多人可能好奇过,作为鸟类的“前身”恐龙是否和鸟类一样会随便大小便呢?虽然现在普遍认为鸟类也算是恐龙,但在排便这件事上鸟类绝对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

- 美俄航天机构“掌门人”七年来首会面 敲定未来颇多合作项目
据新华社报道,7月3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负责人德米特里·巴卡诺夫访问美国,在佛罗里达州会见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18年以来,两国航天机构“掌门人”首次举行面对面会谈。

- 中国农科院惊人发现:马铃薯是类马铃薯和番茄杂交产生的物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学界震动:土豆的妈妈竟是西红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联合中外科研团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 这种材料被称为“黑色黄金” 它正在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5 年 7 月 22 日,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吴海宏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河南场带来演讲《让汽车“轻装上阵”——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魅力》。以下是吴海宏的演讲节选:

- 告别有毒涂层 新型纳米材料让不粘锅既安全又高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不粘涂层材料,其性能与传统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涂层相当,但PFAS含量大幅降低,更加环保和健康安全。这一突破有望解决PFAS在环境和健康领域带来的长期隐患。

- 发酵水果的诱惑:科学家发现人类饮酒习性的进化根源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的远古猿类通过食用掉落并发酵的水果获取额外营养,这一行为可能为人类酒精耐受能力的进化奠定了基础。近日发表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的研究为“醉猴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并将猿类食用地面掉落水果的行为命名为“拾落果”(scrumping)。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休眠黑洞也会吞噬恒星
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透过附近星系中厚厚的尘埃层,研究黑洞吞噬恒星的后果。与不断吞噬附近物质的活跃星系不同,这些黑洞处于休眠状态,只会短暂地活动以吞噬不幸经过的恒星。

- NASA在火星上发现了完美球体 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当美国人在 7 月 4 日享受烟花和假期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 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正在探测火星上微小、完美的圆形球体,这些球体可能蕴藏着火星炽热过去的秘密。与多年前发现的赤铁矿“蓝莓”不同,这些新发现的球状体起源于火山或撞击,可能是在剧烈的流星体撞击或古代火山喷发中形成的。它们独特的成分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火星动态历史的机会——无论是由火星内部的火焰还是宇宙的猛烈撞击塑造而成。

- 美国宇航局加大力度修复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故障相机
美国宇航局利用相当于重击的热能,在距离木星 3.7 亿英里(5.9 亿公里)的地方修复了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的相机,此前该仪器因这颗气态巨星的辐射带干扰而无法使用。

- 上海闹“蝉灾”,给山东人急得团团转
有句颇有诗意的话:“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但今年入夏以来,上海的蝉却呈现爆发态势,嘹亮的“滋儿哇”叫声如同自带 360° 回旋扩音器,还时不时在树上来一场“蝉工降雨”,因此让“上海蝉灾”上了回热搜。

- 轻舟货运飞船8月底初样测试
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新型货运飞船的测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货运能力将迎来重大提升。据透露,即将进行测试的是第二艘新版货运飞船,预示着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拥有三款不同的货运飞船,其中大家熟知的天舟货运飞船只是其中之一。

- 快舟一号甲成功发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 用于国土普查、防灾减灾
今日10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和防灾减灾领域。

- 气候变化加深全球淡水危机的忧虑
新的卫星观测显示,自 2002 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不可持续的地下水利用和极端干旱,地球各大洲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团队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北半球存在四个大陆规模的“超级干旱”地区,可能对水安全、农业和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

- 人类建造的近7000座水坝使地球北极移动了3英尺
过去两个世纪,数千座水坝的修建不仅驯服了河流,还使地球北极偏离了原来的位置约一米。这些水库储存了数十亿升水,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质量分布,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地轴漂移。

- 这种鸟在13.6万年前灭绝 之后又在同一个岛上“重生”了
聊个有意思的,有一种鸟,它们真的灭绝了,但是又重新演化了出来!印度洋岛屿上原本有多种不会飞的鸟类,它们安逸的生活在各种岛屿上,无忧无虑,没有多大的生存威胁,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它们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它们几乎全都灭绝了,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就是渡渡鸟。

- 澳大利亚首枚火箭升空14秒坠地爆炸 火箭公司仍宣布发射成功
今日上午,澳大利亚首枚自主设计、制造并从本土发射的火箭 “Eris”(阋神星)发射。现场拍摄的画面显示,火箭在点火后不久开始向侧面滑行,升空仅14秒后便坠回地面,随后发生剧烈爆炸,现场弥漫起巨大的烟尘。

- 浙大4米“信天翁”无人航行器首次穿越台风眼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呼啸而过时,一艘形似虎鲸的无人航行器悄然钻入其核心区域。4.3米长的机身在狂风巨浪中穿梭,半小时后从台风东南部穿出,扛住44节(约81公里/小时)的最大风力,带回了台风眼内完整的气象、海浪一手数据。

kasim
frankh
小夫子
玩血
cyk553312
魏魏
牛天王
Yeb123
jimmyfluore
Cloud_Atlas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