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大规模国际研究揭示,99.6%的心脏病发作、卒中或心力衰竭事件发生前,都可在患者身上发现四项明确的健康风险因素。研究人员指出,理解这些可量化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人们在健康危机出现前,及早了解自身的易感性。
醋,学名乙酸,作为消毒剂已应用了几个世纪。然而,它杀菌范围有限,对一些最危险的细菌束手无策。慢性难愈合伤口常因细菌感染难以治愈,这对老年人、糖尿病、癌症等患者来说尤其危险。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植物调节自身生长的一种令人惊讶的新机制——这种机制直接将植物的发育与它们如何感知光线联系起来。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调整生长的方式有了全新认知,这项发现有望帮助作物应对各种严峻的环境挑战。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一类重要的末线抗生素——多黏菌素(polymyxin)是如何攻破致病细菌的保护屏障的。多黏菌素等末线抗生素能迫使细菌细胞过度生产并脱落其外部“铠甲”,这导致保护屏障出现缺口,使药物得以进入并杀死细菌。
天文学家近日观测到一个黑洞的生长速度远超以往已知的极限,这一发现或将为理解“第一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迅速形成提供线索。该黑洞位于遥远空间的类星体RACS J0320-35中,距离地球约128亿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十亿倍。由于距离极为遥远,天文学家实际上是在观察宇宙诞生后仅9.2亿年的景象。它释放的X射线强度高于目前在宇宙初期已探测到的任何一个黑洞。
据在赫尔辛基举行的EPSC-DPS2025联合会议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技术文明可能远达33000光年。要使这样的文明与人类处于同一时代,他们的文明需要至少存续280000年,甚至可能需要数百万年。
据ETH苏黎世、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的新研究显示,太阳系外行星的表面水含量远低于科学家此前的预期。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这类系外行星可能覆盖着深厚的全球性海洋,而此次研究则否定了这种假设,证明它们并没有厚重的水层。
什么没有大脑、没有神经系统,甚至没有神经,但却能展现出类反射行为?答案是著名的食虫植物——捕蝇草。它能够捕获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科学家们如今终于弄清了它的工作原理。
当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去跑步锻炼,刚穿上跑鞋和运动衣裤迈出家门时,猛然想到有人说跑步会伤膝盖诶……于是赶紧回家躺在沙发打开手机电脑看剧,心里暗想着今天又“救了膝盖一命”。但问题来了,跑步、登山和徒步之类的运动真的会伤膝盖吗?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据中国科学院及央视新闻等多方信息显示,我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将于2025年底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启动试运行。作为世界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它外形酷似“超级放大镜”,能发出比太阳亮万亿倍的光,堪称探索微观世界的“大国重器”。
据媒体报道,巴基斯坦本月将选派两名公民来华,在中国接受为期一年的航天员系统培训。完成训练后,入选航天员计划于2026年前往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约一周的飞行任务。
法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日本“折纸(Kirigami)”艺术手法,对传统降落伞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在降落伞布料上切割成百上千个孔洞,使得其在空中下落时能稳定地呈现倒置的钟形,并精准落于目标区域附近。该项技术有望极大地提高人道主义物资空投和无人机包裹投递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全球规模最大的携带沃尔巴克氏菌蚊子生产工厂已于1日宣布准备就绪,将在巴西圣保罗州正式投入运营,旨在助力抗击登革热疫情。据报道,该工厂由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设立于坎皮纳斯市,占地13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每周生产1.9亿只蚊子,一年内可满足覆盖1亿人口的防控需求。目前工厂已具备投产条件,待获得巴西卫生监管部门许可后即可启动生产。
你知道被誉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吗?据央视新闻报道,在黑龙江哈尔滨,有一片面积接近50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这里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所在地。
近日,复杂性科学中心(Complexity Science Hub,简称CSH)通过一项横跨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揭示了美国城市兴衰背后的“秘密规则”。这项研究显示,尽管技术不断变革、经济结构持续演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经济内聚性”,即城市内部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契合程度。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最新计算机模拟研究显示,土星的冰冻卫星——土卫二通过低温火山喷发将水和冰粒喷射至太空,而此次模拟对于冰质量损失的估算比以往更为精准,这有助于揭示这颗冰月表面之下可能存在生命的奥秘,并为未来机器人探测任务提供科学依据。
学家最新观测发现,火星北极极涡中存在着异常神秘的臭氧激增现象。在冬季时,该区域的气温远低于涡外,并因极夜产生了异常高的臭氧浓度。科研团队近期对火星北极极涡进行了冬季观测。结果显示,从地表至约30公里高空的极涡内部,温度比涡外低约40摄氏度。由于北极长时间无法见到阳光,寒冷异常,导致大气中的少量水汽凝结并沉积在冰盖上。
据最新研究显示,近3000个不断扩大的深坑已在数十座城镇中出现,沿途吞噬道路和房屋。这些被称为"城市沟壑"的破坏性自然力量正在迅速增加,目前威胁着超过320万人的生活安全 。
近日,一项新研究对宇宙的未来命运提出了新的疑问。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下去,还是终将减速并坍缩(即“大撕裂”)。最新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暗能量——这一被认为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可能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时间有所变化。
这两天,西贝再次登上热搜,原因是他们的一道菜——“嫩烤DHA大黄鱼”的食材——也就是大黄鱼需要借助专业设备进行X光去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近期在混凝土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混凝土电池的储能容量提升至原先的近10倍。这一进展使得建筑材料混凝土有望变身为可为住宅供电的巨型电池。
提问,看到这张照片,你会有什么感受?是回不去的童年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温暖而怀念;还是仿佛误入一场繁荣而热闹的千禧年梦境般,惆怅中带着向往;又或者,像我一样,被一股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恐惧猛然攫住心脏,破败、压抑的氛围里,不可名状的恐惧缓缓升起——这破旧的蓝玻璃,怎么那么可怕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通过卫星拍摄,记录了有史以来最大、寿命最长的南极冰山之一A-23A最终在南大洋解体的惊人画面。A-23A冰山自1986年从南极大陆断裂并长期搁浅后,近年开始向北漂移,其庞大躯体逐渐破碎成无数巨型碎片和更小冰块,部分已漂入船舶航道,构成航运隐患。
近日,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研究团队证实,大约620万年前,红海曾经完全干涸,变成了一片荒凉的盐地,随后才因印度洋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而迅速被重新填满。这项研究首次为这一极端地质事件提供了精确的时间线,也改变了对红海流域演化历史的理解。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好不容易去趟博物馆,看到精美的文物想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可拍完却发现展柜玻璃的反光让拍出来的照片艺术感瞬间全无。可为什么有些人拍出来的文物看起来就像没有玻璃一样?
近期,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变的过程提供了新的科学洞见,认为铜冶炼工人对富含铁的岩石进行实验,实际上无意间推动了铁器时代的发明。
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穹顶头恐龙化石,距今约1.08亿年。这一被昵称为“珍宝”的青少年厚头龙化石,不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同类,还将该类群的化石记录提前了1500万年,为科学界揭开厚头龙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
东京大学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带回的近地小行星龙宫(Ryugu)样本,首次证实其“母体”内部曾在形成后十亿年期间持续存在液态水活动。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关于太阳系早期水分子起源的认知,有望重构地球水源模型。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观测遥远的恒星形成型星系,首次绘制出了隐藏在宇宙间的暗物质分布图,揭示了银河系等星系的生长线索。他们表示,这项发现记录了宇宙演化史上的一个短暂但重要阶段。
据欧洲南方天文台(ESO)10月1日消息,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日本隼鸟2号延展任务的目标小行星1998 KY26实际上比先前估算的小得多,且自转速度极快。通过全球各地天文台(包括ESO的甚大望远镜VLT)综合观测,研究显示,这颗小行星直径仅约11米,几乎比之前估计的30米缩小了三倍,一天仅持续五分钟,转速是此前预期的两倍。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子芯片,有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运算的能效,并大幅降低能耗。该芯片名为光子联合变换相关器(pJTC),利用光信号代替传统电信号来执行AI最耗能的卷积操作,被认为将改变AI芯片的能效规则。
据央视新闻报道,位于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已有4个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其中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将在今年年底开启试运行,据悉,2019年,该光源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开工建设,今年3月启动带光联调。
日前,珍·古道尔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研究所创始人珍·古道尔自然去世,终年91岁,她当时正在加州进行美国巡回演讲。报道称,珍·古道尔长期致力于黑猩猩的野外研究,是首位在坦桑尼亚观察到黑猩猩行为与人类相似的科学家。
近日,北航一名年轻女性副教授在短视频平台讲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授课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对其长相及副教授头衔展开讨论。据报道,这名备受瞩目的授课老师名叫何静。她于2021年10月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出站,现为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科技治理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10月2日,据CNBC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要求参与“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任务,并与承包商SpaceX和蓝色起源合作的员工在政府关门期间继续工作。
近日,一则“医院隐翅虫皮炎患者接诊量翻倍”的新闻登上热搜。济南多个区域出现被称为“飞行的硫酸”的隐翅虫袭击,不少市民因徒手拍打、误触虫体而引发皮肤水疱、破溃等症状。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消息,近期隐翅虫皮炎患者接诊量较以往增长一倍,提醒广大市民注意。
国庆假期来临,坐飞机旅行的时候,很多航空公司都会建议旅客提前 2 小时到机场办理值机,有些国际航班甚至建议旅客提前 3 小时。
科学家近日发布了星系OJ 287的一张新图像,首次清晰展现了自星系中央喷射出的等离子体射流呈现锐利弯曲、带状结构的景象。详细观测揭示了异常射流结构,科学家推测该星系核心处可能存在两颗正在融合的超大质量黑洞。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位于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
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距今约3.1亿年的古老鱼类化石,为鱼类进化历史带来了新的解读。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首次在一种古鱼Platysomus化石中发现类似“舌头咬合”的结构。这项适应性创新最早出现在大约3.1亿年前,标志着鱼类开始利用鳃骨改变捕食与食物处理方式。
一项最新研究警告称,未来月球任务可能面临月震带来的重大隐患,威胁长期在月球建立基础设施的安全。研究发现,在阿波罗17号1972年登陆点——陶鲁斯-利特罗山谷,地形变化主要是由于月震而非陨石撞击造成的。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的大气层出现异常行为。通过分析卡西尼-惠更斯任务长达13年的热红外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土卫六拥有高密度的雾状大气层,但这一大气层并不像其表面一样同步旋转,而是像陀螺仪一样随季节变化发生摆动和偏移。
据“中国的航天”公众号,国家航天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在轨飞行期间获取的探测器与地球合影图像。此次发布的天问二号与地球合影图像由安装在探测器机械臂上的监视相机拍摄,鲜艳的五星红旗、白色的返回舱和远处蓝色的地球构成了一幅美妙画面。
10月1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伯尼·莫雷诺(Bernie Moreno)向英特尔施压,要求提供俄亥俄州工厂延期的更多信息。英特尔对此回应称,公司仍然致力于在俄亥俄州建设其大型芯片制造工厂的计划。
10月1日消息,从中国电建获悉,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中国电建设计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容量最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简称“杭州超重力场”)核心设备9月29日启动。这座可以压缩时空、一眼“万年”的大国重器填补了我国超大容量超重力机的空白。
日本著名啤酒制造商朝日集团(Asahi Group Holdings)周一(9月29日)遭受网络攻击,导致其在日本的工厂被迫停止生产。截至目前,停产状况仍未恢复,恢复时间暂无预期。
一组国际考古学家团队在“绿色阿拉伯计划”框架下,于沙特阿拉伯北部的纳福得沙漠南部,发现了62幅巨大的岩石浮雕,这些作品可追溯至距今约1.28万年至1.14万年前——也就是极端干旱的末次冰期最大期(LGM)正向更宜居气候过渡的时期。地层沉积物研究表明,季节性湖泊和湿地当时已经开始回归,为古人类深入沙漠提供了短暂的机会。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经常饮用瓶装水,每年会让人体摄入数以万计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长期危害和检测盲区正逐渐浮现,引发科学界关注。
近日,NASA局长肖恩·达菲在悉尼国际航空大会参加小组讨论时表示,美国将在10年内,也就是2035年前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村庄。“我们将在月球上维持人类生命,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前哨站,而是一整个村庄。”
近期,一颗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彗星正开足马力朝着地球奔来,它将与猎户座流星雨一道,为北半球深秋的夜空带来一场天文盛宴。2025年1月,美国莱蒙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发现编号C/2025 A6(Lemmon)莱蒙彗星,这颗原本平平无奇的彗星,最近却火遍了整个天文界。
据媒体报道,佛山市顺德区中心血站近日在血液筛查中捕获一例极罕见Jk(a-b-)血型,其稀有度约为Rh阴性"熊猫血"的百倍,被学界称为"钻石血"。
给手机贴膜尚且易出现气泡、边缘翘起,要在大脑皮层等凹凸不平、动态变化的生物组织表面“贴”超薄电子器件,难度不言而喻。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团队攻克这一难题,创新研发“液滴打印”技术,仅用一滴水就能让超薄电子器件无损贴合复杂曲面,甚至成功将超薄硅基电子膜贴在动物大脑皮层上。
一项涵盖多个国家的大型新研究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水平较高地区的人们,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OSA)发作风险。不过,研究者也指出,了解自身所处地区空气质量状况,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改善睡眠和整体健康。
近日,甘肃一名22岁孕妇在放牧时遭黑熊袭击,黑熊从后面靠近她并咬住了她的头部,导致头部大面积撕裂,右眼眼球受到重创,女子通过装死躲过一劫。
经验一直被视为科研成功的关键要素,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研究团队中新成员的比例与研究成果的颠覆性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对科研团队组建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大多数人的一天,是从打哈欠开始的。然而,英国36岁女子海莉·布莱克 (Hayley Black)恰恰相反,因为一个“普通”的哈欠,她的生命差点就此终结!那是2016年的一个早上,她刚生完孩子不久正在照顾孩子,孩子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被孩子感染海莉也跟着打了哈欠伸了懒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首台离心机主机近日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运行。该设施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将构建远超地球引力的“超重力”实验环境,实现“时空压缩”效应,为多学科前沿研究与重大工程技术验证提供关键支撑。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通过分析血液中微型囊泡的新方法,有望实现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无创检测。该研究由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Travis Gibbons领导,并获得亚利桑那阿尔茨海默症协会部分资助。团队聚焦于大脑代谢,特别是大脑如何处理葡萄糖——这种糖是思考、运动和情绪的关键动力源。
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最新报道,研究团队在巴拿马的森林中观察到一种奇特的昆虫——斗牛士椿象(Bitta alipes)。这种叶足虫以其醒目的后腿红色“旗帜”和复杂的挥腿动作引人注目,仿佛在向路人打招呼。然而,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种行为并非是为了求偶。
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新研究显示,秀丽隐杆线虫可以通过基于组蛋白的表观遗传遗传将延长寿命的特征跨世代传递,这改变了人们对于非基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识。
一项由米兰理工大学主导的最新研究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绝缘体材料中虚拟电荷的关键作用。这些虚拟电荷是仅在与光发生相互作用时存在的载流粒子,却能显著影响材料的光学响应。
瑞典乌默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推翻了长期以来“冰冻环境会减缓化学反应”的普遍看法,揭示了北极河流变成橙色的原因。事实证明,相比于液态水,冰在释放常见矿物中的铁元素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计划于2026年实施一项火卫一探测任务,这是人类首次开展从火星卫星采样并返回的任务。若采样成功,探测器将于2031年返回地球。这不仅可能解开火卫一的身世之谜,还可能揭示太阳系早期演化,甚至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线索。
酷态科今天发布了10号超级车充(伸缩线),将于10月2日10:00在京东开启预售,10月19日10:00多渠道开售,首发价99元,日常价109元。新品在传统车充的基础上带来了70CM Type-C快充伸缩线,能实现线材的伸缩收纳,避免线材缠绕带来的不便,保持车内整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倪喜军团队携手山西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在对一件出土于中国、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重新分析后,不仅揭示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新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更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大幅推前,远超此前学界共识。9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天文学家在一颗炽热的流浪行星上发现了极光、奇异云层和风暴。像地球北极光一样壮观的极光景象,成为了一份非同寻常的“天气预报”中的亮点。而这份天气预报并非来自电视台,而是来自距离我们太阳系以外的一颗“流浪”行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功研制出全超导磁体并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刷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纪录。
乔治梅森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芒果虽然含糖量较高,却可能比低糖零食更有效预防糖尿病。该研究由临床营养科学家Raedeh Basiri领导,首次通过长期临床试验证明了芒果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新陈代谢和身体成分上的益处。
一项最新科学发现令生物学家感到困惑:在一种微小生物体内,科学家们识别出了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管状结构。这项由国际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不仅为害虫控制及进化生物学领域开辟了新方向,还挑战了人们对细菌结构的传统认知。
如果钻开北极冰盖边缘取出冰芯,你可能会看到一条像是泥土的细线。实际上,这些模糊的线是由包裹着玻璃壳的单细胞藻类——硅藻组成。科学家们早已知晓它们的存在,但因其表面上冻结不动,长期以来被忽略,但这一看法已被最新成果推翻。
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项名为“HydroSpread”的新型技术,能在水面直接制造软体机器人,这项突破性发明为机器人技术、医疗健康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打开了无限可能。想象一下,一台比树叶还小的微型机器人像“水黾”一样轻松地滑行在池塘水面上。未来,这种机器人可被应用于污染监测、水样采集,或是探索对人类而言过于危险的洪涝区域。
近日,东京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一项突破性进展——通过电子束低压照射,顺利将金刚烷分子转化为无缺陷的纳米金刚石。这项技术不但推动了金刚石的人工合成,还为有机材料在电子束照射下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为先进成像与分析方法打开大门。
天文学家近日确认了一个罕见的银河系系统,这一发现或成为迄今为止关于极端条件下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机制的最有力证据。该天体被昵称为“无限(Infinity)”银河,由耶鲁大学的Pieter van Dokkum与哥本哈根大学的Gabriel Brammer通过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存档数据发现。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U Boulder)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已经商业化的远紫外线(far-UVC,波长222纳米)灯,可以快速分解室内常见的空气传播过敏原,为室内哮喘及过敏触发提供了一种安全、快捷的新解决方案。
一些白蚁会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据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当有害真菌入侵其精心栽培的作物时,那些培植真菌的白蚁会像熟练园丁一样发起精准反击:将这些有害真菌扼杀在土块中,因为后者富含其可抑制真菌生长的微生物盟友。
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近日在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能量密度达604Wh/kg的高安全聚合物电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该电池较现有商业化电池提升近3倍,且能耐受针刺、高温烘烤等极端测试。
9月26日,科学家们通过观测两颗黑洞合并,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霍金和罗伊·克尔等理论物理学家的重要预测。十年前,科学界首次检测到由黑洞碰撞产生的时空涟漪,即引力波。如今,借助更精密的仪器和一次难得的观测机会,最新合并事件为黑洞行为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视角,同时也对爱因斯坦和霍金的关键预言进行了期待已久的确认。
据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消息,西澳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管理的ASKAP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了一条由中性氢气组成、横跨185,000光年的庞大“桥梁”,连接着距离地球5300万光年的两个矮星系NGC 4532和DDO 137。
近日,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物理学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小提琴”——一个用铂金打造的微型结构,其大小仅为一根人类头发的宽度。据悉,这把小提琴长35微米、宽13微米,诞生于该校新型纳米光刻系统的展示实验中。为便于理解,1微米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米,而人类头发直径通常在17到180微米之间。
秋意渐浓,正是带鱼丰腴肥美之时。在各种常见的水产品中,带鱼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亲民的价格,稳坐“国民海鲜”的宝座。它银光闪闪、身形如刀,以“刺少肉多,肉质鲜美”的优势,始终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很多人童年的第一口鱼肉,就是从带鱼开始的。
当地时间9月19日,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共同发布了“斯坦福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榜单链接:
SlimeMoldCrypt利用显微镜摄取多头绒泡菌的实时画面,并将其动态形态转化为数字信号,为加密算法提供新的“种子值”。相比传统随机数发生器,这种生物过程引入了更高的不可预测性,理论上有助于对抗未来量子计算带来的安全威胁。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够刷到网友们分享自己与伴侣睡前“ Deep talk(深度交流)”的体验,有人觉得这是灵魂深处的交流与碰撞,也有人觉得这是最亲密和浪漫的一件事情,认为这种毫无保留的谈话总会让人感到非常幸福。
2024年12月首次被发现的小行星“2024 YR4”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应对这一潜在太空威胁的多种方案,其中甚至考虑实施一项 “太空核爆” 任务,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电影《世界末日》中核弹摧毁小行星的情节。
Sierra Space公司多年前赢得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合同时,曾承诺打造商用空间市场首款可快速复用、能在商用跑道着陆的私人建造货运返回航天飞机。但这一梦想现已发生转变。本周早些时候,NASA与Sierra Space宣布对合同进行修改,NASA将取消其购买飞往空间站货运航班的承诺。取而代之的是,“追梦者”(Dream Chaser)航天飞机将于2026年底进行首次自由飞行展示试验,并不会与空间站对接。
科学家对大鳞鲳的行为进行追踪,利用卫星追踪标签并将这些鱼类放归海洋,由此揭示了这类神秘海洋生物的诸多新发现。研究发现,大型鲨鱼会长时间停留在海洋的中层带——深度范围为200到1000米的“暮光区”。该区域拥有比其他任何海洋区域更多的活体生物量,但其中绝大多数生物体型过小,难以成为大型捕食者的食物。这引发了关键问题:为何鲨鱼会在此逗留如此之久?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远离太阳系的白矮星正在吞噬一个冰冻、富含水分的类冥王星世界的残骸。这一“宇宙犯罪现场”不仅揭示了行星碎片的戏剧性命运,还进一步证明了生命所需的基础元素广泛分布在银河系中。
据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消息,NASA现已确认系外行星总数达到6000颗,这些遥远的异星世界囊括了从炽热巨星、熔岩海洋,到拥有宝石云或如泡沫塑料般轻盈的星体,种类丰富、形态奇特。这一里程碑,不仅展示了太阳系外世界的惊人多样性,也标志着人类探测和研究遥远行星的能力大增。
今天上午,在“AI+生物育种”西湖学术论坛上,浙江大学正式发布智能育种平台“AI育种家”。这是全球首款基于棉花全基因组大数据与AI加速算法的“一站式”育种智能体。标志着我国在智慧农业与生物育种技术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在今年已经过去的夏天,你没有注意到这种虫子?它长着长长“鼻子”,有一身靓丽的色彩。其实,它每年都会在网上引发一波讨论,因为它们有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名字:龙眼鸡。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迈出了推动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技术发展的关键一步。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模拟,解析了高性能钙钛矿材料——甲脒铅碘(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FAPbI₃)复杂的低温结构,为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及其Perlmutter癌症中心的科研人员首次确认,人体口腔中存在的27种细菌和真菌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如果口腔中聚集了所有这些有害微生物,个体罹患胰腺癌的风险将上升250%,即比普通人群高出3.5倍。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6日1时35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出舱任务,出舱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a-Heal”的新型人工智能医疗设备,能够将伤口愈合速度提升约25%。这款实验性设备由Rolandi教授及其同事开发,结合了摄像头、AI分析、电刺激与药物递送系统,为传统仅覆盖伤口的敷料提供了全新替代方案。
每年有超过4亿吨塑料污染了海滩、河流,甚至海洋最深处——深度可达1.1万米。除了污染环境,塑料还加剧了气候变化。据估计,塑料生产每年约产生18亿吨温室气体。科学证据还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材料已经影响到人类健康。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团队通过结合金属材料与光敏化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微芯片制造方式,有望使芯片变得更快、更便宜、更高效。这一微芯片设计的飞跃将有望重塑从智能手机至飞机等领域。
进行星间测距,或测量冰川的微小位移,刻度固定、精度有限的尺子显然无能为力,这时候光和声音就派上了用场。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罗晖教授、肖光宗副教授课题组联合该校景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造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为水下声学工程、生物医学成像等声学传感应用提供了一把超级“声尺”。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一项由西班牙何塞·卡雷拉白血病研究所(Josep Carreras Leukaemia Research Institute)主导的研究,首次对一位117岁高龄女性的生物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揭示了她在无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情况下长寿的奥秘。这项研究或将为人类健康老龄化提供重要线索。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黑洞。这一新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一个名为CAPERS-LRD-z9的“小红点”星系中心,被观测到的时间距宇宙大爆炸仅5亿年。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安东尼·泰勒(Anthony Taylor)的介绍:“在寻找黑洞时,这几乎是当前技术所能探测到的最远距离。”他补充说,“我们正不断突破现有技术的极限。”
kasim
frankh
小夫子
玩血
cyk553312
魏魏
牛天王
Yeb123
jimmyfluore
Cloud_Atlas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