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3元空调费砸了网约车的“特惠”口碑

2025年08月25日 17:55 次阅读 稿源:红星新闻 条评论

近日,关于“有网约车挂二维码收空调费”的争议持续发酵。网友晒出的打车经历里,部分司机以“特惠订单无空调”为由,通过二维码收取3元空调费。社交平台上的类似讨论中,网友态度呈现分化——有人觉得“特惠该省则省”,有人则质疑“大热天开车窗吹热风,基础服务岂能明码标价?”

江苏省消保委发声直指核心:乘客支付的费用应视为已包含空调等基础服务成本,平台和司机若未提前明确告知并取得乘客同意,擅自加收费用,既违反合同约定,也违反法律关于禁止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规定。


↑图据扬子晚报

所谓“特惠订单”“一口价”,本质是部分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推出的低价策略。其目的明确——以价格敏感型用户为抓手,提升订单密度与用户黏性,进而优化平台数据指标。

然而,这一模式在执行中暴露出一定缺陷:服务成本的外部化。当乘客支付的费用被压缩,如果平台抽成机制没有同步调整,那车辆运营成本便会刚性上升。空调作为夏季出车的必要能耗,其电力与损耗成本就会直接由司机承担。若“一口价”无法覆盖实际成本,司机便被迫将空调从“标配”变为“可选项”,向乘客额外索取空调费用,实为成本转嫁链条的末端体现。

从法律层面看,乘客下单支付的费用已构成服务合同的对价,空调作为网约车的基本服务设施,其使用成本本应包含在定价中。平台若想通过“低价引流”,应该在定价时算清成本账,包括司机的人力成本、车辆损耗、燃油或电费等。同时,平台应回查自己发放的高温补贴,能否有效对冲空调带来的额外支出。若补贴政策的设计滞后于实际运营需求,那暴露的是平台在精细化管理上的缺失。

可以想见,司机若想多赚点,要么延长工作时间,要么压缩服务标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会让司机陷入“不收空调费亏成本,收了空调费亏口碑”的两难。而消费者呢?下单时看到的是“特惠”的诱人价格,上车后则面对加收空调费的“霸王”条款。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即使车内张贴“自愿消费”告示,若未在乘客下单前明确提示,仍属单方面变更服务内容,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

要看到,空调不仅是调节温度的工具,更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天平。平台应在订单页面明确标注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并相应调整司机收入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相关补贴政策,惠及更多司机。毕竟,低价竞争虽能带来一时流量,但留住用户的从来不是小便宜,而是“花该花的钱、享受该享受的服务”的踏实感。司机在成本压力下缩减服务,其实反噬的还是平台声誉。

监管部门也需明确规则边界,乘车订单如果未在下单环节清晰拆分服务项并单独定价,即默认包含空调等基础功能。平台若推出低价产品,须同步调整司机结算标准,确保其收入覆盖合理成本。同时,推动高温补贴与天气指数、里程、能耗数据等挂钩,实现精准补偿。

网约车的本质是服务经济,“3元空调费”看似微小,却揭示了部分低价网约车的服务短板。唯有构建公平的成本分担机制,才能让司机安心出车,乘客安心坐车。


对文章打分

别让3元空调费砸了网约车的“特惠”口碑

1 (50%)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